你有没有发现—— 社会上最( zuì)执着于“什么是正常”的人( rén),往往自己最不正常。
《地球( qiú)上的星星2》拍得好不好无( wú)所谓,关键在于,它替我们( men)扔出了一个一直不敢正( zhèng)面回答的问题:
“正常”到底( dǐ)是谁发明的?
一个暴躁、好( hǎo)胜、愤怒的篮球教练,被迫( pò)去带一群“有障碍”的孩子( zi)。起初他排斥、羞辱、嘲讽。可( kě)没多久他开始变了,开始( shǐ)心软,开始感动,最后甚至( zhì)说出:“他们才是最正常的( de)人。”
你可能会被这句话感( gǎn)动。 但如果你还只是感动( dòng),那你就输了。
这不是一句( jù)温情台词,这是对我们整( zhěng)个人类社会的狠狠反噬( shì)。
你以为你每天活得“合群( qún)”“听话”“上进”“礼貌”,就叫“正常( cháng)”? 不,你只是比他们更会隐( yǐn)藏痛苦,更善于自我否定( dìng),更擅长做一个 被驯化的( de)成年人 。
电影里那些孩子( zi),情绪直接,语言生涩,社交( jiāo)混乱。你说他们“有问题”。但( dàn)你有没有想过:他们从不( bù)压抑真实,不苛求表现,不( bù)强求理解。他们活得笨拙( zhuō),但自由。
而我们,活得精准( zhǔn),但窒息。
那个叫古尔尚的( de)教练,是谁?他不就是我们( men)自己吗? 从小被教育要争( zhēng)第一,要控制情绪,要不动( dòng)声色地变“正常”。 所以他一( yī)边打球一边自我毁灭,一( yī)边指挥别人一边搞砸婚( hūn)姻,直到被迫“做公益”,才被( bèi)那些“不像人”的人,一点点( diǎn)治好了人性。
你以为你有( yǒu)选择,其实你不过是系统( tǒng)里的一个高级工具人。
电( diàn)影中最刺的一幕,不是比( bǐ)赛,不是高潮,而是那些孩( hái)子在说:
“我想打球,不是因( yīn)为我想赢,是因为我喜欢( huān)你。” “输了也没关系,只要你( nǐ)在,我们就很开心。”
这句话( huà)如果从一个正常孩子嘴( zuǐ)里说出来,你觉得可爱。 但( dàn)从他们嘴里说出来,你会( huì)觉得“他们不懂世界”。
错。是( shì)我们不懂。
是我们太习惯( guàn)用“结果”定义价值,用“输出( chū)”换来尊重,用“标准”裁剪一( yī)切“例外”。 我们嘴里喊着“多( duō)元共融”,行动上却不自觉( jué)地把“特殊”踢出主流。 他们( men)不是弱者,是我们强得太( tài)虚伪。
为什么你这么焦虑( lǜ)? 为什么你总怕掉队、怕失( shī)败、怕被看不起? 因为你打( dǎ)从出生开始,就被灌输一( yī)个幻觉: 人必须变得“像样( yàng)”才有资格被爱。
但这些孩( hái)子,从没努力“像样”,他们只( zhǐ)是努力“像自己”。
电影不是( shì)在歌颂他们,而是在用他( tā)们的眼睛看清了我们—— 我( wǒ)们这些被标准困住,被绩( jì)效绑住,被“别让人看不起( qǐ)”逼疯的人。
真正的“正常”,不( bù)是符合社会的框,而是 能( néng)容下更多不一样的框 。 否( fǒu)则这个世界看似秩序井( jǐng)然,其实只是把一群没有( yǒu)错的人,悄悄边缘化了。
最( zuì)讽刺的是,电影最后,古尔( ěr)尚成了英雄,他带领孩子( zi)赢了比赛。 你可能以为,圆( yuán)满了,皆大欢喜。
不。那不是( shì)高潮,那是讽刺。
赢了才算( suàn)被承认?他们本来就值得( dé)被尊重。 你看似是给了他( tā)们掌声,其实是重新用“成( chéng)功”的逻辑,绑架了一群最( zuì)不该被定义的人。
所以我( wǒ)说,《地球上的星星2》真正说( shuō)的不是孩子成长了,而是( shì)社会太病了。
这不是一部( bù)温情片,它是镜子,是解剖( pōu)刀,是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留( liú)给我们的问题,只有一个( gè):
你到底活得像个人,还是( shì)像个“合格的产品”?